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对含有外源基因的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龟(简称:转基因唐鱼)和同胞家系中不含有外源基因唐鱼(简称:非转基因唐鱼)肌肉中的一般营养成分、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转基因唐鱼肌肉水分、粗蛋白含量粗灰分含量高于非转基因唐鱼,粗脂肪含量低于非转基因唐鱼,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转基因唐鱼和非...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水法生物毒性测试研究重金属(铜和镉)、多环芳烃(菲和萘)及有机农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3类物质对唐鱼的急性毒性,详细描述中毒症状并进行了安全质量浓度评价.结果表明,铜和镉对唐鱼的96h的LC50分别为0.054和4.610mg/L,其中铜属于极高毒物质,镉属于高毒物质,其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05和0.461...  相似文献   
3.
唐鱼的胚后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发育过程特征,胚后发育可以分为孵出期、胸鳍形成期、鳔一室期、卵黄消失期、尾鳍分化期、背鳍分化期、鳔二室期、背鳍形成期、臀鳍形成期、腹鳍形成期、稚鱼期、幼鱼期和成鱼期。在水温23.0~29.0℃条件下,初孵仔鱼体全长为(2.760±0.002)mm。孵出后3天,巡游模式建立,仔鱼开口摄食;5天仔鱼卵黄耗尽,完全依赖外源营养;9天尾鳍开始分化,12天尾脊索上弯;15~18天,背鳍褶突起明显,鳍条原基出现;18天第二鳔室出现,肌节开始向“W”过渡;臀鳍与背鳍分化;33天,20%的仔鱼可观察到腹鳍条;45天,57.1%仔鱼身体长出鳞片;50~55天,体全长(15.62±1.65)mm,腹膜闭合,身体透明特点消失,进入幼鱼期。77天,部分性成熟较早的个体开始进行繁殖。同时文中讨论了唐鱼胚后发育特点及其保护生物学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有特色的观赏鱼,本实验室在2003年将含有海葵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同时含有标记基因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Ⅱ))转入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的受精卯,获得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对其外源标记基因NPTⅡ的表达产物和存在时间进行分析,为评价转基因鱼的生物安全提供依据.本实验对转基因唐鱼和非转基因唐鱼肌肉中抗生素标记基因(NPTⅡ)进行PCR检测和NPTⅡ表达产物的免疫检测试剂条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唐鱼检测到NPTⅡ基因和表达产物,而非转基因唐鱼中均没检测到该基因和表达产物存在.同时在唐鱼死亡后(水温20~25℃),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死亡0 (鲜活肌肉)、24、48、72、96、120和144 h组的转基因唐鱼肌肉中NPTⅡ蛋白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唐鱼鲜活肌肉中NPTⅡ蛋白在肌肉中的含量为9.12 ng/g,随着转基因唐鱼死亡时间增加肌肉中NPTⅡ蛋白含量逐渐减少,死亡96 h组转基因唐鱼肌肉中NPTⅡ蛋白已经接近为0.结果表明,转基因唐鱼肌肉中NPTⅡ蛋白在白然环境中容易降解,推测其对环境安全隐患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与野生唐鱼耐温限度及窒息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野生型唐鱼Ⅰ和野生型唐鱼Ⅱ的耐温和耐氧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驯化温度为30 °C,升温速率为1 °C / h时,三种唐鱼的半致死高温分别为:38.53±0.08 °C、38.28±0.29 °C和38.55±0.09 °C。在驯化温度为25 °C,降温速率为2 °C / 24h时,三种唐鱼的半致死低温分别为:1.13±0.40 °C、1.26±0.10 °C和1.21±0.12 °C。恒温25 °C时,测定三种唐鱼的窒息点分别为:0.66±0.02 mg/L、0.74±0.21 mg/L和0.51±0.01 mg/L。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三种唐鱼对温度和溶氧的耐受力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pH对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孵化率和仔鱼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5±0.5)℃条件下,比较了不同pH (3.5~5.5,8.5 ~10.5)时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和野生型唐鱼受精卵的孵化率及其仔鱼在24、48、72、96 h的存活率,并测定了pH为4.5 ~9.5时两种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野生型唐鱼孵化率略高于转基因唐鱼,二者孵化的适宜pH为5.0~8.5;转基因唐鱼仔鱼的96 h存活率略高于野生型唐鱼,而野生型唐鱼初孵仔鱼的SAI则高于转基因唐鱼.综合分析认为:两种仔鱼适宜生存的pH为5.0~9.0,各pH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类型的唐鱼对pH的耐受力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转基因唐鱼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功构建斑马鱼肌球蛋白轻链2启动子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可遗传品系的基础上,作者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用RT-PCR技术对外源基因在唐鱼体内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在F3代唐鱼体内的表达最早出现在受精后19 d,多数个体的表达集中在25~30日龄,最晚的表达个体出现在35日龄;红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主要分布于肌肉、心脏、肝脏、脾、鳃、鳔、肠和性腺,在肌肉、肝脏、鳃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其它组织高,而在表皮和鳍条中没有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虽然红色荧光蛋白在转基因唐鱼后代出现表达迟缓、表达特异性改变的现象,但在外源基因后代中的遗传和表达在总体上还是稳定的,有望培育出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品系。  相似文献   
8.
吴晗  白俊杰  姜鹏 《海洋渔业》2013,35(1):54-58
水体中氨氮是影响鱼类生存的重要环境胁迫因子。利用静水法测定水体中非离子态氨对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和野生唐鱼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效应。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转基因唐鱼的非离子态氨24、48、72、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2.43、2.12、1.82、1.72 mg·L-1)分别比野生唐鱼相应时间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2.40、2.10、1.76、1.67 mg·L-1)略高,但无显著性差异;慢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非离子态氨(0.02、0.18、0.35、0.53、0.70 mg·L-1)胁迫下,转基因唐鱼和野生唐鱼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评价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潜在生态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杨丽丽  张晶  方展强 《水产学报》2011,35(6):838-845
以唐鱼卵黄蛋白原(Vtg)为检测指标,利用Native-PAGE电泳、唐鱼Vtg特异性脂蛋白染色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分别检测了17β-雌二醇(E2)、壬基酚(NP)、多氯联苯(PCBs)、Cd2+、Zn2+及其混合物对唐鱼的雌激素效应。Native-PAGE结果显示,10 μg/L、50 μg/L E2水体暴露7、14 d 均诱导雄性唐鱼体内合成了Vtg,E2对唐鱼的雌激素效应具有时间累积效应,并随浓度升高而增强。而ELISA检测结果则显示0.1、0.5、1.0 μg/L E2 7、14 d和200、300 μg/L NP 14 d暴露使唐鱼合成了Vtg。结果表明,NP、Cd2+、Zn2+与不同浓度的E2联合雌激素效应不同于单一毒物的雌激素效应,NP与E2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并讨论了环境雌激素的联合作用机制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铜、镉、锌对唐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铜(Cu 2)、镉(Cd 2)和锌(Zn 2)对唐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其目的在于评价水环境中Cu 2、Cd 2和Zn 2对鱼类的影响,为渔业部门制订水质标准提供理论参考数据。结果表明:Cu 2对唐鱼为剧毒物质,Cd 2为高毒物质,Zn 2为中毒物质。3种重金属毒性依次为Cu>Cd>Zn。Cu 2、Cd 2和Zn 2对唐鱼的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0.166、0.079、0.051、0.039 mg/L,9.051、6.404、4.9064、.447 mg/L,35.43、26.53、20.66、16.30 mg/L,其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04、0.4451、.630 mg/L。唐鱼对Cu 2敏感,是一种较理想的环境污染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